公司发展理念:智慧成就价值

发掘剪辑艺术的创作动力——首届中国影视数码剪辑大赛回顾

中国影视数码剪辑大赛是由中国电影剪辑学会、BIRTV组委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联合发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主办,《影视制作》杂志、国广市场调查(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国内广播影视剪辑行业最权威的专业赛事。大赛已成功举办七届,秉承“一流人才、一流技术创一流作品”的原则,通过作品评选和指定素材现场剪辑的方式,客观、公正地推选出优秀的广播影视作品,选拔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人才并予隆重奖励。大赛的各项大奖业已成为各影视制作机构业务能力和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

2003年8月27日晚,首届中国国际影视博览会的两大奖项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同台揭晓。开始是为众多厂商和用户所关心的“最值得关注的产品、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颁奖,最后则是影视技术艺术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首届中国影视数码剪辑大赛大奖公布。

欢庆的喜乐声中,广电业界人士共聚一堂同贺产品技术得奖和大赛结果揭晓,盛大的颁奖晚宴上是一片喜气洋洋、热烈非凡。伴着大赛一等奖作品MTV的播放更是把现场的气氛推到了高潮。

DEA2003-傅正义老前辈为大赛获奖者廖秋芳颁发证书

总局张海涛部长为大赛获奖者李菁颁发证书

能把这样一个系统的赛事办到今天诸位能感受到的水平,实属不易”——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孟宪礼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一项系统的赛事好比一项浩大的工程,期间需要众多人的共同努力,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姚永晖在记者见面会上道出了大赛筹办的不易和艰辛:

“本 次大赛从6月份开始策划,时间非常紧张。今天能够比较成功的举行这次大赛,经历了许多波折,因为从我们选手报名,初评最后到决赛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我们 的初评是8月20日结束到现在,仅8天的时间,我们就集齐了价值2000多万的20套设备,应该说不是很容易的。我们本着尽量提供选手所要求的硬件平台以 及软件的原则,能让选手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比赛中来。这也是“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设备和技术制作一流的作品”的体现。这次大赛作为首届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 览会的组成部分,虽然我们前期的准备工作不是很充分,但是我们选手的设备的配备可以说是精良的。我们希望我们这次数码剪辑大赛能够成为广博会的亮点之一, 也希望通过我们组委会的努力能够使大家感到满意。”

既然是如此“吃力不讨好”甚至有“赔本赚吆喝”之嫌,为什么还要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举办这样一项活动呢?

“我 们之所以要组织这样一次比赛,就是想发现一批非线编的优秀专业后期制作人才。现今非编领域的人才比较缺乏。我们在策划的时候征询了郑洞天导演、中国剪辑协 会周新霞老师、名誉会长付正义等的意见和建议,想搞一个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赛事,它即是一种技术的比拼,更是一种艺术的展现.希望通过我们这次活动,能让 大家了解非线编的过程(剪辑影片的过程)。”

那么此次大赛究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呢?我们来看看自始至终参与这一赛事的选手的切身体会是怎样的。

“2003中国影视数码剪辑大赛,为全国各地的影视剪辑人才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也为我们提高自己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三等奖获得者湖北电视台廖秋芳。

“在 规定时间内对指定命题进行现场剪辑制作(包括指定素材的影视剧情、MTV和专题片等),不仅是对我个人技术水准的考验,更是对我驾御和把握各种影视题材能 力的测评。紧张的比赛,也是对我们心理素赁、应变能力和经验积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它需要我们在素材的取舍、主题的把握上体现出自己的创意构思,用艺术与 技术相结合的手法,二度创作出能给受众以视觉冲击和较大信息量的作品。”

“在比赛中。我得以有机会和其它兄弟影视制作单位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相互切磋,学到了许多东西,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对我以后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2003 中国影视数码剪辑大赛,也为我们提高自己创造了一个干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即有机会当面聆听多位业界著名前辈——傅正义、郑洞天、周新霞等专家的教诲。他 们对我们参赛作品鞭辟入里的评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犹如黑夜之中的闪电,既指出我们作品的长处,又挑出其中的败笔和不足,给我们上了一堂开阔眼界、增长 见识的生动一课.这将使我长久受益,稍嫌遗憾的是时间太短了。”

听到这样的话,大赛的组织者想必会颇感欣慰。那么大赛观众的观感和期待又是怎样的呢?

“这样的大赛形式使得传统的技术性商业味很浓的BIRTV展会多了些艺术的气息和永恒的东西,使得冷冰冰的技术和产品展示变得更加人性化了,也使人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技术对艺术的推动。”颁奖典礼上一位颇了解内情的观众对记者说。

“很遗憾我8月份不能在京去参加和观摩大赛,和业内外的人士多些交流和切磋,获得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一位叫eki网友,数码影视剪辑的爱好者这样说。

大 赛现场中为数不少的现众也兴奋的打电话邀请未能到现场的朋友前来观摩。不少专业观摩人士认为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本次 大赛得到了很多业内艺术方面人士的注目,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本次大赛也是本次广博会上唯一实现了艺术和技术工作者协同参加、共同关注的大型活动。

作为一流技术和设备提供者的厂商对大赛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通过现场比赛的形式可以很好地显示产品的卓越性能”。品尼高公司广播电视专业视频经理Tim Schneider先生这样说。

其他厂商对于这一首创的比赛形式也有着较高的评价,认为这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公司产品,形象有了具体的、形而上的宣传。通过选手们的交流切磋,大家对各家产品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公司产品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与具体用户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看了方方面面的不同评价,那么大赛的最终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数 字技术使这种在黑屋子里的幕后工作变成一种公开展示的平台,本次大赛不是一次表演,也不是一个展览,而是一种用非常现代的方式,直观的向公众介绍非线性编 辑在今天已经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赛会让人们了解剪辑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著名导演郑洞天在大赛开幕式上的发言。

著名导演、大赛评委之一郑洞天在大赛参赛选手作品点评会上进一步阐释了大赛形式的观念:

“在 这种大规模的博览会里,这次比赛可以说是比较小的一件事,这个“小”吗.也是可以理解.中国乃至国际是第一次,那么将来希望它会扩大。其实我们是非常支持 这种比赛。像傅老师已经79岁了我们中国的第一把剪刀,但他非常有热情的投入到这里来。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这种通过高科技来把剪接这种幕后工作让它浮出水 面,给它提供一个公开展示的平台,这就是我们都很热衷这次比赛的原因之一”。

“我 曾经参加过许多国外的相关活动,他们有展示,但是只是为了推销一些设备,或是新设备介绍,或是新作品展示,没有这种现场发给一拨人同样的素材,在限定的时 间内剪接出来的比赛方式。这是一种评审公开化的,思路现代化的,前卫的比赛方式,我们可以直接从大屏幕上看到选手的操作过程,使这一过程公开化,这与传统 的方式相比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就是在2003年这一年,我们找到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把高科技条件下的影视艺术创作和技术的关系用一种互动、公开化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出来,能使广大现众对这种幕后工作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所有这些表明了大赛形式的先进性和创新意义。对于其主体剪辑艺术又有什么样的推进作用呢?对此我们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剪 辑这个部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一部片子的最后完成,就是导演和剪辑把录音师和演员的成果后期合成连起来。当然一般是导演的作用大一些,但对于有经 验的剪辑师与年轻导演合作时,剪辑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过去对剪辑不够重视是因为拍摄条件,我们的拍摄方案和剪辑方案是一样的,就是怎样拍就怎样剪,专 业性不够强。现在随着经济能力和设备性能的提高,拍戏是多方案的,剪辑的重要性也突显出来。我们中国的剪辑理论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我们相信在不远 的将来,剪辑会以一种专业的形式出现在学校里。胶片可以不用.磁带可以被替代,但剪辑在影视创作中是不会消失的,因为不会再同到卢米埃时代,影片永远都是 分镜头拍摄的。所以剪辑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谈到剪辑,无疑会牵涉到素材的取舍。关于本次大赛的素材,选手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本 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李菁明确表示不喜欢这样的素材,认为它们“太烂了”,这样的比赛则“跟马拉松似的”。最佳创意奖得主房梦则认为素材虽多,但有一个明确 的思路的话.剪起来仍会很顺利。二人的看法截然不同,处理方法和最终作品更是各有千秋且分获大奖,这一殊途同归的现象出现使我们更加领会了剪辑技艺的绝 妙。

大赛拾余

之一——意外的收获

“非线剪辑已经随着DV的普及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而这也提高了观众的视听审美水平”。

“如果剪接已经成为老百姓影视媒体生活中浮出水面的词,那么这个比赛就不仅仅会影响专业级,也同样能影响老百姓拍DV”。

郑 老师的预言可能是晚了些.因为由宓的出现,使得本次大赛已经涉及而非只是影响到大众参与的DV领域。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参赛履历:“初级玩家,有在 Adobe认证中心学习平面设计的经历,没有专业学过数码影像编辑,Premiere是用一周的课余时间达到从零到能够基本操作的突破;超级影迷,并热衷 于视觉艺术,认为灵感是一切创作活动的灵魂⋯⋯”

由宓赛后在北京七套《魅力前线》一展风采,显示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并将之示人的前线魅力。这对于更多人参与DV制作并从中得到乐趣的人有了进一步的启发。

之二——缺陷与不足

“如果能将报名费降到100元,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参加比赛。”一位获奖选手这样对记者说。门槛和费用的降低成了众多选手关心的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此次比赛的组织者、广电总局信息所项目经理黎阳。

“由 于此次大赛的较高规格和非赢利性,决定了参赛选手要交纳一部分的评审费用。决赛选手的食宿也由我们解决,为保证选手在比赛中发挥正常水平,要尽力使选手吃 好,住好,这也有一个经费问题。但我们今后会本着选手的利益尽量减少报名费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大赛,更好的体现大赛选拔人才的宗旨和目的。”

关 于网上观众参评问题,这个功能也未能很好的实现。就此组委会作出了如下的回答:“由于筹备的仓促,我们与搜狐的合作未能达成最后协议。我们准备的多种素材 包括新手讲堂、专题讲座、经典赏析等板块内容都没能及时上载,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大赛筹备中做到这一点.弥补本次大赛的缺憾。也希望更多的人继续关注我们的 活动。”

历 经两个每月,历时三天,旨在发掘剪辑艺术的创作动力的首届中国影视数码剪辑大赛的圆满落幕了,这不仅仅是一次大赛的结束,更是影视后期制作领域新纪元的开 始。当前下一届大赛正在紧张筹备之中,相信经历了此次大赛的主办方有了更多的经验,选手也将有更广阔的展现舞台,观众们将会欣赏到更加精彩的技艺展示。栽 们有理由相信下次大赛会更成功,让我们共同期待着来年金秋广博会的再次相聚。